二入四行论笔记

Shadow Song 2025-05-17

Overview

此篇的禅宗基本思想, 据传是达摩祖师写的, 我是不可能信的. 不过作者是谁, 什么年代这种问题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 多年以来, 这一篇佛经伴我度过了人生压力最大, 最失意, 最晦暗的岁月.

全篇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只记录对自己有用的部分. 称法行的很多是对我没用的, 太出世了. 这一篇对我比较有启发适合反复阅读的是 报怨行, 随缘行, 无所求行 这三段.

此篇从行入总结四种修行状态. 喜欢这篇是来自下面这一句. 另外这一篇的道理深入浅出, 很适合我阅读.

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

原文

若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改真,凝心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扶,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者,所谓四行。其馀诸行,悉入此行中。

一者报怨行,二者随缘行,三者无所求行,四者称法行。

云何第一报怨行者?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起多怨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怨雠。经云“逢苦不忧”也。何以故?以识达故。比心生时,与理相应,体怨进道,是故说言报怨行。

第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第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心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于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也。判知无求真为道行。

第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无此无彼。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贪,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悭惜。达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摄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利,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馀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解读

理入

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理入也。

所谓理入,就是藉经教以悟明佛法之宗本,深信众生皆有同一真性,但为烦恼(客尘)所覆,不能显现。若欲去除妄惑而回归真性,当凝神息虑而作壁观:泯除二元对待,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如此坚住不移,不再寻思文句教语(行起解绝),如此即与理默契,入佛知见,趣入“无有分别,寂然无为”之境,此名理入也。

  • 〔真性〕不妄云真,不变云性。即吾人本具之清净心体也。《楞严经》曰:“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
  • 〔客尘〕喻指烦恼。烦恼非心性固有者,故喻之为客;烦恼为染污心性者,故喻之为尘。

《白云心要(观心宝笈)》云:“问:如何明心见性?答:达摩三句‘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括尽一切。六祖之‘不思善不思恶’,即是‘外息诸缘’。‘正与么时’,即是‘内心无喘’。

所以,“壁观”的要点是万法莫入,不起分别,不是指面壁打坐。

报冤行

逢苦不忧

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本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现在虽不再犯,但这苦境是我过去宿殃恶业之果成熟,而不是上天、他人所能加与,故甘心忍受,全无委屈抱怨。经云:“逢苦不忧。”为什么不忧呢?因为明白了受苦的缘由。所以在逆境中起心动念皆与理相应,体悟苦报是自作自受而且虚幻不实,从而增进道业,这就是报冤行。

随缘行

喜风不动

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心,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也。

所谓随缘行者,众生主宰不了自己,都是随业而转,其受苦受乐,皆是随从因缘而生。若是得到殊胜的果报荣誉等事,那是我过去作善所感,今日才能够得到。一旦缘尽,这些殊胜的果报也就烟消云散,有什么值得欢喜的呢?所谓得或者失,都是识心妄计,心生则法生。若心不因得失而乐而忧,那么令人喜乐的境风就吹你不动,即暗中与道相合。这样的行持就叫做随缘行——来就来了,去就去了,一种平怀,任运随缘。

  • 〔喜风不动〕境风有忧风和喜风。八风中,衰、毁、讥、苦,是忧风;利、誉、称、乐,是喜风。无功夫者,忧、喜皆动心。当体冤进道功夫得力时,忧风已不易动心,而喜风难防。

无所求行

有求皆苦,无求即乐

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
了达此处,故于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判知无求,真无为道行,是名无所求行也。

他们知道万有皆空,故无所愿乐。功德与迷闇,常相随逐。(处处贪著,心即迷闇;安心无求,即是功德。)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能够因为得着个什么就安乐?
通达了这个道理,故于一切万物,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即乐。”所以断言,无求才是真正的道行。这样的行持,就叫做无所求行。

称法行

称法行: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

所谓称法行者,自性本净之理,即称之为法。此理是说:众相乃空,其性湛然,故修行人应当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云:佛法讲无有众生,离众生相的缘故;也无有我,离我相的缘故。(这是说:修行人应当离众生相和我相,不分彼此。)有智慧的人若能够信解此理,就应当依法而行,不著众生相,不著我相。

  • 〔众相斯空〕众相乃空。斯:乃

Reference

二入四行论精解

另一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