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四类人

Shadow Song 2017-04-22

第一类:文艺性的学佛者。

严格来说,这类人,还不能称之为学佛者,顶多可以说是对佛学有些倾向,想亲近佛学,找几本最浅显的书看看,如《觉海慈航》、《醒世明灯》、《了凡四训》,学习一点佛学知识和思想,作为丰富自己精神内涵的一种工具。听一听佛教充满祥和宁静的音乐,有空的时候就去寺庙逛逛,看着庄严的大殿佛像,在香烟袅袅中获取一种安宁。 这部分学佛者,大多是白领高管,因为职场上的尔虞我诈,刀光剑影,家庭繁重的负担,又或者是爱情遭遇到了挫折等等不顺,给他们带来压力让他们倍感疲惫,希望到佛教的殿堂里面来寻找人生的答案。他们希望借助佛的智慧解决他们人生的疑惑,然后获得内心的安宁。

宗教成为了他们闲暇之余一种放松身心的方式。佛学,会教他们放下烦恼和执着,不要计较得失,一切顺其自然。他们会暂时放下,于是感受到放下后的清风明月是多么惬意。但他们也只能是放下一时,又马上被俗世的力量给拉回去。

这一类人谈不上信仰,也没有多少佛学知识,不要和他们说什么因果轮回,他们顶多可以接受的就是要修身养性,行善积德。能如此也足矣

第二类:哲学性的学佛者。

这一类人,具备一定的佛学知识和思辨能力。他们好像思想家一样,整天思索一些所谓的哲学问题。比如宇宙是怎么起源的?对于人来说,客观世界是不可知的,为什么佛就是跳脱不可知论而认识到世界真正本质的人呢?佛说人人都具备佛性是什么意思?人死了以后还真的有另外一种生活吗?修道可以解决生死问题吗?

其实这些人之所以来学佛,也不是为了修炼,他们就是喜欢看书、思索,但又不愿意下手去真正修炼,于是整天就和一些“同道”在网上进行辩论,每天谈佛论道,引经据典辩得不亦乐乎,从中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你问他你想亲证真相,怎么不学当年的佛祖释迦牟尼(悉达多太子)那样去一步步修行亲证呢?他们摇摇头,跑了。他们才懒得修炼呢,他们只想要别人告诉答案,如果没有人告诉,那就继续看书思索。他们的快乐,可能不在于获取答案,而在于探索答案的过程中。所以,他们会花费很大的精力去看书,比如佛道等宗教经典,从哲学的角度去研究,希望找到所谓的真理。也有的人纯粹就是兴趣使然,还有的人是想改变一下自己的信仰,以前老是研究唯物主义,也想换换口味,来研究一下宗教的唯心主义。

另外,无论是文艺性学佛还是哲学性的学佛人群中,有少部分人还有一个比较功利的目的,就是赶时髦,追潮流,和人家说我爱好佛学,感觉自己挺有面子的,似乎自己的精神境界比别人高出一筹来,也不知道哪里来的优越感。

第三种:宗教式的学佛者。

上面讲的这两类,还只能说是佛学爱好者,不能称之为修行者,他们爱好并钻研佛法,但并不修持。而第三类的学佛者,就有少部分是和修行沾边了。

宗教式的学佛者,一般会成为虔诚的信徒,也就是宗教徒。这其中又分二种:

第一种是笃信宗教的善男信女,他们可能是村夫,农民,工人,没有太多的文化知识,对佛学知识也谈不上多了解,但他们对佛教有着最朴素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情怀。这些人可以千里迢迢,三步一磕的去寺庙朝拜,其诚心令人感动。一旦真相和他们的信仰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就会抵制真相。 这种情况有点类似于文革时期的红卫兵,他们手里拿着“红宝书”,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胜于自己的老师和父母的教导。但其实他们又并不真正懂得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这一群人思想最朴素,但因为智慧未开,习惯了盲从,所以也是最容易被利用的。

第二种则是学者式的信徒,他们多成为居士或直接皈依为僧人。这种信徒,多从前面我说的第一种或第二种学佛者发展而来,以高学历或中年人为主。人的智商高了,知识多了,问题也就越多,于是走向宗教去寻求答案,一些名校的博士生放弃学业遁入空门。而人到中年,便多哀了,是故许多人都在中年的时候开始信佛。尤其是读书人。少年時喜文艺,到中年便倾向于哲理,由是接触到佛典,于是便谈空说有,成为了佛教徒了。中年人都比较成熟了,佛教在社会上势大,所以接触佛学机会很多,他们不信则已,一信,信仰便比较坚定。

很多人把宗教式的学佛者,当成了真正的修行者,其实我觉得这类人离真正的实修者恐怕还有一段距离。

第四种:进行实修的学佛者。

这种实修者是最少见的,很难寻访到,在他们心里其实没有太多宗教的分别心了,佛道相通了。因为宗教只不过是社会上各种信仰不同的团体划分出来的一种势力范围。真正的修行人不会参与到这种势力之争里面去。因为这种争斗,说到底还是名利之争,是空相。

这类实修者一般都喜欢隐居,他们喜欢在大山里面,人迹罕至的地方搭一个茅棚修炼。但不是所有的实修者都避世,还有一些是隐在农村里面,或者在城市里面的某处暗中修炼。他们有着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可能是工人,也可能是商人,也可能是公司里面一个普通职员,但他们却是得到真正佛法的传承者,得到了窍诀心法,所以只需下手苦修就是了。他们所传承之法,乃是真法,密法,大法,可不是在课堂里面学法,真正核心的东西,历来都是口传心授,不入六耳的。他们得到了修炼的核心秘密,就不愿意浪费时间,不喜欢被人打扰,除了基本的生活外,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修炼上面。他们默默无闻,朴实无华,虽然不像现在世面上这些大师们这么出名,整天出书立作,全世界到处巡回演讲,名利双收,但他们却各有一身惊人艺。

这种真正的实修者,不为名利所动,不轻易传法。只能以诚心去求法。想当年达摩祖师连梁武帝都留不住他,而他却将佛法传给了二祖神光大师。是因为神光大师悟性本高,又极有诚心,断臂求法,天降红雪的故事妇孺皆知。而五祖弘忍大师为何传衣钵给六祖慧能,却不传给心爱的弟子神秀,那是因为真法只能传有缘之人,而不能拿来出售或是送人情。可现在社会上的很多“大师”,自己都没学几天,就迫不及待售法以谋利,靠的就是一个骗。




最后引用《大般涅槃经》中所言“四依四不依”为修持之根本。

即是:

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佛陀在入涅槃之前,特别交代后学“四依法”,用这四个标准辨别佛法的真伪,唯恐后人被人欺骗。

第一个“依法不依人”,法是经典。善导大师讲得好,善导是唐朝时候人,我们净土宗第二代祖师,不要说是一般名气大的这些人说法,我们不能相信他,证得阿罗汉果的人来给我们说法,说的跟经上讲的不一样,也不能相信;菩萨来讲经,法身菩萨、等觉菩萨来讲经,跟经典不相应也不能相信;佛来讲经,诸位要记住,佛佛道同,今佛无异于古佛,讲的一定是一样,今佛跟古佛讲的不一样,这个佛不是真佛,大概是魔王变现的,来欺骗我们的。所以一定要懂得依法不依人。我们接受佛陀教诲,可以向法师质疑,你有怀疑的时候,“法师!你这个说法是根据哪一部经经文讲的,佛有没有说过?”佛要没有说过,我们就不接受,他得有依据,不是随随便便可以说的。这是说明经典的重要,是我们唯一的依靠。

  第二条教给我们“依义不依语”,要依经典讲的意思,言语多说少说、深说浅说没有关系,只要意思讲得不错。这条重要!佛晓得。佛灭后一千年,佛经传入中国,传到中国来必须要把印度的梵文翻成中国文字,同样是一个原本,有经过不同人的翻译,譬如我们在《大藏经》里面看到,《金刚经》就有六种译本,原本是一个,六个人翻译的那当然翻译的不会每个字、每一句是一样的,这不可能的事情!六个本子都传下来了,我们到底接受哪个本子?六个本子都翻得不错,都翻得很好,这就是“依义不依语”,意思都对了。我们在六个本子里面任选一本来修学,都是正确的,都没有问题。为后世人断疑生信。

  第三、依智不依识:智是圣人的智慧,乃从无我的大智、同体的大悲中产生。因此,凡含有自我中心,不论为己为人,乃至于为一切众生,或者为求成就无上的佛道,不论是大我、小我、梵我和神我,个别的我与全体的我,都不能产生真正的智慧,因此仍属于知识及认识的范围。知识是从自我的学习经验中产生分别、记忆、推理等的作用;而智慧则只有客观的现象,没有主观的中心;只有运作的功能,没有主体的中心,如果与此相违,就不是明师。

  第四个教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句话非常非常重要!什么叫了义?什么叫不了义?最简单的说法,对我现前有利益的,就是了义。这个经再好、再深、再广,我学了用不上,这叫不了义,就是现在人所讲的“所学非所用”,这就是不了义;学了立刻就管用,学了立刻就得好处,这叫了义。好处里面最殊胜的是脱离六道轮回,这叫真实了义、究竟了义。如果我们学了这部经典,这个经典不能帮助我们脱离三界六道,学了之后还要搞六道轮回,这就不了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