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品玉器搜集

Shadow Song 2024-04-21

Overview

不是很喜歡玉器, 只搜集珍品。

田黃

恭親王龍鳳田黃對章

  • 相册
  • 3.3公分見方,高約近9公分,分重208及205克。
  • 這一對田黃石印章,剖自同一塊帶皮的「田石」籽料,其中一塊尚存試切下刀的痕跡,石質極佳,油潤光潔,金燦奪目,其中「紅筋」及「蘿蔔絲紋」清晰可見。
  • 龍印雕明初王伯煇七言詩一首:「東風簾卷小紅樓,三月梨花喚錦鳩。曾記玉人將鳳管,隔花低按小梁州。已亥重九後二日 鹿原林佶」。
    • 印文規矩方正,刻白文,多用切刀,鏟底較深,刀痕明顯。「恭」字因石皮略陷一角;印文鐫刻折角處不接刀,有大刀闊斧,一氣呵成之勢。而其整體印文,不見矯揉造作,又不失端莊典雅。
  • 鳳印側亦刻明初袁忠徹五言詩一首:「夕雲斂餘暉,稍稍歸鳥集。清磐林際浮,樵歌峰外急。懷人南斗邊,露下銀漢濕。瑤草春復生,深山共誰拾。紫微內史」。
    • 這樣仿漢銅印,印文側琢雙螭紋用「御賜」等字樣,是康、雍以來宗室大臣,以示恩寵有加,而特別喜愛的一種印文方式,就連乾隆帝的常用印,也不止一方使用雙螭紋。
  • 其他:
    • 奕訢在清代275年的歷史中,是一位傳奇性的重要人物。他被道光帝遺詔封「親王」,是咸豐、同治、光緒三朝的依國重臣,權傾朝野;也是「辛酉政變」的直接策劃者,被授予「議政王」之銜;他臨危受命簽訂《北京條約》,爭得「同治中興」;同時他力薦清代外交變革,推動了「洋務運動」,被「清流派」譏為「鬼子六」。而道光時期他與皇四子奕詝爭儲的故事,則最為人津津樂道,不論是清宮檔案或野史筆記,故紙叢中早已被好事者翻爛。而今,北海南岸的恭王府,遊人如織,成為很少保存完整面貌的王府之一。
    • 這琢鈕的「滄門」為福建閩中巧作董漢禹,字滄門。據記載其精治硯,工篆刻,還善寫松竹,與魏汝奮、楊玉璿齊名。林佶,字吉人,號鹿原,別號紫微內史、侗弟。康熙五十一年進士,官中書舍人。工于詩文,通書法,精於小楷和篆隸書,《清史列傳》有傳記。他家藏極富,藏書樓名「樸學齋」,多孤本和珍善之本。林佶還有一位家學顯赫,且為「硯癡」的名士弟子—黃任,黃任曾禮聘董滄門於其府邸中製硯多年,在其《秋江集》中有「董生病後楊生歿,誰複他山我錯攻」的詩句。(原注:余友董滄門、楊洞一,皆善製硯,兼工篆刻,客餘署中三載。今滄門病且老,而洞一宿草芊矣。)而林佶於《樸學齋稿》稱董滄門「善刻印、能製鈕。」由此可見這雕鈕的「滄門」、擅詩的林佶,都是清康熙時期的文宿才俊,他們的作品集于一對田黃石之上,實在是鮮見的。
    • 此對印裝裹,則全是清宮內府的手工,且保存十分完好。二印立擺於紅木几上敷黃色雙包綢襯湖藍匣座之上,其上再覆以厚錦匣蓋,匣外表包襯明黃色四季花卉暗花綢,內通體包裹雙襯軟臥囊,匣蓋、底合上以後,印章在內可以紋絲不動,同時由於是軟臥囊,即防衝撞,也不會磨損印石。外面再襯以紅木提梁立插蓋的定製木盒,這是清宮內府最考究的做法。無論是印石雕工、裝潢用料,可以說這是清內府製作的標準器。

另外網頁之中提到田黃三連印章不是田黃的說法。 很有趣, 值得參考:

說到乾隆鼎盛時期的田黃印,當一提曾被溥儀藏於夾襖衣襟中的「乾隆田黃三連印」,此印我曾多次手扶觀察、研究。其一,它不是田黃石;其二,它也不是由一塊整料琢成。簡言之,石材堅硬,印面四邊鋒刃,相連石鏈碰擊聲音清脆;而其中一印的環形鈕是巧妙粘上去的,我以為其材質應為黃玉髓之類。此印因存屬於不同的組別庫房,余曾多次呼籲召集有關組別專家共同鑒定,給此印一個科學的說法,所惜至今未見回復。故宮庫中此類連印,非止此一件也。溥儀所言「田黃」實未可信,何況,其以往所說多見謬誤。

清乾隆 乾隆帝御寶田黃石卷書式璽

Sotheby

  • 相冊
  • 清乾隆 乾隆帝御寶田黃石卷書式璽 印文:几席有餘香

清代皇帝的寶璽,絕大部分得以保存至今,種類齊全,體系完備,從不同側面勾勒出皇帝自身的性格特點、生活情趣、文化修養,成為難得的宮廷史研究資料。其中乾隆皇帝的御用璽印可以說最具有代表性。通觀乾隆皇帝的御用璽印,我們會發現一些值得關注的現象,其中之一即是在御用璽印的印文擇取上範圍極其廣泛,來源多樣。許多印文不僅直接或間接出自儒家經典、古代著名詩文中的名篇佳句,更為特別的是有相當多的印文出自乾隆皇帝自己的御製詩文,通過御製詩文選取印文成為御用璽印印文選擇的重要途徑。此方田黃石「几席有餘香」璽的印文即出自乾隆帝自己的御製詩中。 此璽為壽山田黃質地,上部雕錦書畫卷式鈕,印文為陽文「几席有餘香」五字,印面長2.2公分,寬1.2公分,通高4.2公分。此璽在現藏於北京故宮的《乾隆寶藪》、《嘉慶寶藪》和《道光寶藪》中都有明確著錄,經與實物比對,無論是材質、體量,還是篆法佈局都與該書中的記載完全相合,可以確定此璽為乾隆帝御用寶璽的真品。現根據有關資料,將筆者對此方「几席有餘香」璽的認識歸納如下,以説明感興趣者對其進一步的瞭解。

青玉

清十八世紀 青玉鶴壽延年紋山子

  • 相冊
  • Length 20.5 cm, 8⅛ in.
  • 30,000 EUR
  • 批註: 畫風整體神韻不錯. 喜歡這個畫風. 細微處見水準. 小橋和鶴雕的很細緻.

白玉

清 乾隆 白玉抱月瓶

  • 相冊
  • H: 20.6cm
  • Estimated Price: USD 640,500-1,024,799
  • 批註: 只有 乾隆朝才做出的珍品. 玉料純淨上乘, 雕工細緻入微. 無可挑剔.

中國玉文化源遠流長,先民自古便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氣的結晶,使玉在政治、宗教、思想等方面都被賦予重要意義。《禮記》有云:「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於玉比德焉」。玉又被賦予人格,光華內斂、晶瑩、純粹等特質,象徵高尚德性。

乾隆愛玉如痴,程度在歷朝歷代帝王中無出其右。他不但收藏古玉,題玉詠玉的詩作多達數百首,十多位兒子更悉數取玉字部首為名,包括長子永璜、次子永璉、十五子顒琰(即後來的嘉慶帝)、乃至年紀最小的十七子永璘。

宮廷奉御旨製玉,乾隆帝經常親自監督過程,確保成品水準。此件白玉重器,用料貴重,精雕細雕,盡顯天威,當時無疑甚得乾隆垂青。 此件白玉用料大方,選材考究,以整塊白玉精雕而成。 質地緻密,光華內蘊,溫潤如瓊脂。 白玉瓶正反面各刻一條霸氣的五爪龍,其身軀蜿蜒,纏著一顆“火珠”,躍動於蓮華八吉祥紋之間,腰頸飾有花卉葉形圖紋,兩側有一對 活環龍環手柄。 造形流暢,刀工熟練精湛,充分展現清宮藝術輝煌成就。 在清朝,五爪龍是皇權最強大、最普遍的象徵之一,從皇帝的衣服到宮殿的各種物品都有此圖紋。 雖然宮廷「龍紋」月瓶在乾隆時期的瓷器中很流行,但在玉器中卻十分少見。 本品深雕高浮雕圖案,描繪出兇猛的五爪龍,是現存龍紋玉器中最精美的例子之一。 透過瓶頸上的茛莧葉(Acanthus Leaves)吊墜帶紋飾可以判斷此是源自西方影響的建築和裝飾元素。 茛苕葉這種植物,在西方是代表了藝術與智慧,是西洋裝飾藝術中最常用的圖案。 茛苕葉生長在歐洲南部的地中海,源自古希臘羅馬的建築圖騰,這種捲曲柔美的紋樣也被認為是高貴優雅的象徵,這些圖案是由在乾隆宮廷工作的耶穌會傳教士引入的, 並用於仿照圓明園內建造的歐洲宮殿的各種建築。 清代宮廷藝術受同時期歐洲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影響,融入大量西洋元素,形成繁縟華麗的風格,至乾隆時期達到頂峰,而茛苕紋無疑是這種風格最為典型的代表紋飾。乾隆時期,皇家園林圓明園修築了一座歐式庭院,為宮廷美學融合巴洛克風格之集大成者。昔日盛景雖不復存在,但殘存遺跡中,仍隨處可見茛莧紋的裝飾元素,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有一件藍綠色茛苕紋的陶瓷碎片,據研究可能來自圓明園;圓明園遺址中也出土一件綠色茛苕紋琉璃釉構件殘片,花葉形態捲曲。 此件白玉瓶原籍應為法國重要私人收藏,後來被知名英國古董商Richard Marchant(查德・馬錢特)收入囊中。 之後於香港蘇富比2010年10月8號售出 Lot 2628。 此白玉瓶曾出展於2000年11月的S. Marchant and Son 馬錢特75週年紀念的展覽中,並出版於此Post-Archaic Chinese Jades from Private Collections, S. Marchant and Son Ltd., London, 2000 , cat. no. 14. (中國後古代玉器-私人珍藏,馬錢特,倫敦,2000,第14號)一書之中。 Marchant於1925年在倫敦成立,專營中國藝術品,主攻明清官窯珍瓷及美玉,以著重藝術品傳世有序見稱,經眼過手的美器皆流傳有緒。 馬錢特家族的事業歷經數十載,至今承傳至第四代,成為行內頂尖的中國藝術品專門商號。

清乾隆 青白玉雕拔嘎沽拉尊者山子

Sotheby

  • 相冊
  • 字:九
  • 釋文:

    第九位拔嘎沽拉尊者 丁丑
    軒鼻呴口 數珠在手 萬法皈一 一法不受 婆羅樹下 兀然忘形 演無聲偈 有童子聽

  • 批註: 有乾隆年款難的. 另附經文也是難得.

本尊雕塑采用一块高大的玉石雕成,充分利用玉石的天然特性,在高耸的石窟中,罗汉那库拉独坐,手捧经文,身边燃着香炉。洞穴般的环境经过精心打造,给人以原始自然的印象,同时为工匠提供了必要的表面,使罗汉几乎 完全呈现圆形,并为正面提供了平面以刻上铭文。铭文称此人为那库拉,此处称为第九罗汉,并包含轮回字“鼎丑” ,对应公元 1757 年。罗汉通常被视为十六罗汉中的第五罗汉,梵语称为那库拉,汉语称为加里加准哲。碑文与雕刻相得益彰,文中描述了纳库拉在婆罗树下冥想,手拿念珠,身边有一名年轻的侍僧。像所有罗汉一样,他是佛教及其修行者的保护者,尤其是在危险或不稳定时期。

这块画石遵循了乾隆皇帝改编古典石刻画的标准。这幅纳库拉像可追溯到唐代画家兼诗人兼僧人贯休 (832-912) 于 891 年创作的十六 罗汉 像。在这幅画中,画家将开悟的弟子描绘成身体扭曲、驼背、眉毛浓密、额头突出的人,仿佛他们在梦中出现在他面前。然后,他根据玄奘 (596-664) 翻译的《 法华经》 为每幅肖像贴上罗汉的汉名。这些奇异的肖像激发了信徒的想象力,这一系列作品一直保存在钱塘(今杭州)附近的圣因寺,直到 1861 年。

1757 年,也就是此雕版制作的同一年,乾隆皇帝南巡期间到圣因寺研习罗汉画像,以示虔诚。关于皇帝所见的是原画还是后来的复制品,尚有争议,但无论如何,他记录道,他曾见过贯休的杰作,并受到启发,亲自研究其内容并传播其图像。作为一名虔诚的佛教修行者,皇帝注意到每幅画像上的名字与梵文不符,于是他用更正后的名字对画作进行了注释,并根据其老师对《同文韵通》中罗汉顺序的解释重新排列了画作 。然后,皇帝为每幅画写了两篇跋,分别颂扬和重新鉴定 所描绘的罗汉。在第十六位罗汉阿毗达 的画上 ,他还写了一篇很长的跋,描述了他研究和重新鉴定每幅图像的过程。

随后,乾隆皇帝命令宫廷绘画大师丁观鹏(1708-1771 年左右)临摹这些画作以及他所题的新题词。丁观鹏的临摹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并出版了《 故宫书画图录》第 13 卷,台北,1994 年,第 183-214 页。几十年来,皇帝一直将这些画作用其他媒介复制,包括纺织品和玉器。

二十世紀 白玉雕花卉瓶連蓋

  • 相冊
  • Height overall 8⅞ in., 22.5 cm
  • 批註: 第一眼看上去就喜歡. 雕工細緻入微. 玉料十分不錯. 但沒有古代的風格. 風格上看還是現代的東西.

碧玉

清乾隆 御製和闐碧玉題詩

Sotheby 2021

德安堂藏玉. 清乾隆 御製和闐碧玉題詩「樊桐仙侶」筆筒 《乾隆乙卯夏御題》款 「德充符」印

口沿刻:

樊桐崑嶠原一脈,流入和闐產玉精, 試問相咨定誰氏,西梁北谷述仙情。 相傳西漢時期有西梁子文(號太極真人)曾撰《黃錦素書》,書中載有關西域大宛國仙人北谷子之事。乾隆帝有感青玉出西疆和闐,河水或能溯至崑崙樊桐仙山,恰正北谷仙家處。此筆筒沿上題詩,乃乾隆六十年(1795年)高宗退位前夕所作之〈題和闐玉樊桐仙侶筆筒〉,既提到和闐疆地,且述及樊桐仙情,收入《清高宗御製詩文全集.御製詩初集》,卷98,頁9。十八世紀中葉,清廷將西北新疆地區納入版圖,故和闐所產良玉朝貢不斷,有白玉、青白玉等。以筆筒代紙,環琢仙侶山石間,以通境之圖,模擬手卷長軸,加上口沿題詩鈐印,可謂「詩書畫印」俱全,難怪乾隆年間此類玉筆筒大悅君心。

此類筆筒,清宮慣見,用作賀禮,尤為合宜,皇室、官員之間時有送贈。乾隆帝定是認為此詩乃其得意之作,傳世有數件筆筒也鑴有此詩。北京故宮博物院便有藏例(藏品編號:新117968),另有兩器,比例較形修長,沒飾如意足(藏品編號:故103529 和故103530)。劉瑞隆珍藏一例,展於《博古存珍:敏求精舍金禧紀念展》,香港藝術館,香港,2010-1年,編號217。另一件於1990年6月13日在倫敦佳士得拍賣,編號 425。還有一件尺寸略小之例,1988年10月28日在倫敦蘇富比售出,編號306,後再於2004年10月31日易手,編號229,最近一次拍賣在香港佳士得2019年11月27日,編號2847。

翡翠

清中期 翡翠雙龍耳銜環香爐

  • 相冊
  • TWD 4,200,000 - 6,300,000
  • L:24.5cm;W:10.5cm;H:17cm

來源:東京美術俱樂部會員舊藏

作為使用率最高的香具,香爐在中國香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香爐在清宮內常被用於陳設或實用品。 《清宮造辦處活計檔》中有大量關於清宮香爐的記載,作為極度喜愛翡翠玉器的乾隆帝來說,怎可少了翡翠香爐。 此件清中期翡翠雙龍耳銜環香爐採用上好翡翠為原料,質地溫潤,細膩如脂。 造型仿古代青銅器,又有所創新,器型規整,古樸大方。 爐上有蓋,其上雕一回首狻猊,珠目毛尾均雕琢精美,生動巧妙。 狻猊是中國古代神話中龍生九子之一,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像一般出現在香爐上。 香爐雙肩出雙龍首耳,龍圓眼凸出,翹鼻,嘴張大露出牙齒、氣宇軒昂,以浮雕鏤雕之技做成,刀法圓潤流暢,線條賦予動感,神態威猛霸氣,氣勢雄渾,盡 顯皇家氣派。 其下銜活環,活環是清代玉作經典工藝,其均由大料精心設計,細心碾琢成一體,與爐身巧妙融合,是清代玉器高超工藝的典型代表之一。 爐下承三獸形足,更顯穩重厚實感。 搭配鏤雕紫檀嵌金絲座,材質上佳,做工精細,與香爐相互映襯,更顯器物高貴典雅。 觀整器用料奢侈,造型古樸厚重,構思巧妙,刀工細膩流暢,乃清中期宮廷玉器之佳作。 「翠竹法身碧波潭,滴露玲瓏透彩光。脫胎玉質獨一品,時遇諸君高潔緣。」據相關文獻顯示,雖從周朝開始中國就有了翡翠,但直到明朝末年其 還是鮮見的珍稀寶物,翡翠一般認為到了晚清才開始使用,大約在雍正年間翡翠作為地方貢品即已進入清宮內廷,而根據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中的記載,翡翠因其美麗和稀有 ,在乾隆朝就一躍成為價值超過和田美玉的「玉石之王」了。

壽山石

乾隆帝御寶太獅少獅鈕壽山石璽

Sotheby 2022

Append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