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erview
周末去参加了一个饭局,说是饭局,其实就是几个人随便坐在一起喝酒聊天。桌上除了几个 hedge fund 大佬,还有一个雷曼兄弟的前员工。刚开始大家并没有聊什么金融大事,反而是轻松的话题:哪个高尔夫球场草皮更软,谁最近迷上了飞钓,哪家餐厅的牛排熟成得更地道。声音里都是调侃,笑声比杯子碰撞还频繁。
我一直在旁边听,心里有点痒。毕竟能见到雷曼的老兄,可不常有。我等到大家话题空下来,忍不住开口问:“你们当年,是真的没看见泡沫吗?”
那位雷曼前员工正低头切牛排,刀子在盘子里划了一下,他停顿了两秒,抬起头看了我一眼,眼神里带点意味不明的笑,好像在想:“这小子怎么问这种问题。” 他没有立刻答,先叉起那块牛排放进嘴里,嚼了几下,才慢悠悠地说:“看见?当然看见。”
说的时候嘴角微微一翘,像是在嘲讽问题本身。桌上的 hedge fund 大佬们彼此对视了一眼,有人笑了笑,但谁也没否认,反而点点头,像是在确认一个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实。过了几秒钟,有人接话:“问题从来不是看不看得见,而是谁知道它什么时候破。”
那位雷曼前员工话音刚落,桌上的几个人也都顺势聊起了 2008。有人讲到当年的 CDO,笑称大家心里都明白那是个雷;有人提起 Michael Burry,说他不过是踩对了时机;还有人摇头说,如果没有 AIG 的救助,高盛今天也未必还在。席间的只言片语,带着半真半假的笑意,却比任何书里写的都直接。
我当时没插多少话,只是静静听着。等到散场后把这些片段拼在一起,才觉得这或许才是他们眼里的金融危机故事。下面这段,就是我从那晚对话里提炼出来的。
从席间对话提炼的总结
1. 认知与泡沫
- 与大众认知相反,经济危机的发生不是因为华尔街不知道泡沫的存在,而是没人知道泡沫何时破裂。
- 只要泡沫不破,投资机构依然可以随着泡泡变大而赚钱。
- 当年雷曼兄弟并不是一夜之间才发现自己持有的 CDO 风险很大,而是一直清楚,但只要可以持续获利,就无所谓。
2. 预言家与神话
- 当时 Michael Burry 并不是发现泡沫的那个天才,他只是恰好在泡沫破裂之前下重注去做空。
- Burry 在 08 年之后多次预测“下一个泡沫”,鲜有正确。例如 2023 年又做空失败,亏损惨重。
- 每次危机都会出现类似的“天才预言家”,但通常只能成功一次。之后往往被光环环绕,觉得自己聪明无比,却再也没有第二次成功。
- 换句话说,这类预言大多不具备统计学意义。A broken clock is right twice a day.
3. 华尔街与波动:危机中的机会
- 与大众认知相反,华尔街并不喜欢平稳的市场,反而拥抱 volatility(波动)。
-
波动 = 机会:
- 在危机中,一边是恐慌性抛售的投资者,另一边是敢于接盘的资金。
- 交易员和做市商通过低买高卖、跨市场套利、以及在买卖盘差价(bid-ask spread)中撮合交易,从两端赚取差价。
- 波动越剧烈,差价越大,盈利空间也越肥。
- 案例:2020 年 3 月疫情引发全球暴跌,Bill Ackman 投入 2,700 万美元买入CDS,结果在市场恐慌时暴涨,获利高达 26 亿美元,几乎 百倍回报。
- 换句话说,危机对普通投资者是灾难,但对少数有资金、有工具的机构来说,反而是 放大利润的黄金时刻。
4. 华尔街的文化
- 华尔街本身的文化确实带有“赌场气质”,因为高风险高回报是金融业的核心。
- 很多投行、对冲基金会组织内部 poker game,当成训练心态和思维的工具。
- 有的公司甚至 招聘职业的 poker player。
- 《华尔街之狼》虽有夸张成分,但基本反映了那个文化。
5. 雷曼与高盛的差别
- 雷曼兄弟的中高层私下都承认 CDO 是个雷,但只要还能赚佣金,就毫不在意。
- 雷曼倒闭了,大不了他们跳槽去下一家。
-
雷曼倒下而高盛幸存,并不是因为高盛没买 CDO,而是:
- 雷曼杠杆率太高,判断失误,过于激进;
- 危机后财政部救助了 AIG,间接拯救了高盛(因 AIG 欠高盛巨额 CDS 赔付)。
- 雷曼倒闭之后,那位前员工一度 10 年不敢去其他 G8 国家,以免被要求出庭作证。
6. 加密货币的类比
- Crypto(包括 Bitcoin)和当年的 CDO 一样,带有高度投机性。
- 对于 BTC 而言,几乎没人认为它会归零,市场普遍认为底价约在 20K 美元。
- 但 BTC 能否维持现价,甚至能否涨到 1M 美元,无人知晓。
- BTC 是一个既有价值、又有泡沫的怪异产品,没有任何机构能给出准确估价。
7. 监管模式对比
- 美国需要相对宽松、容忍投机甚至作奸犯科的监管体系来维持活力。
- 这种宽松环境促成了硅谷、华尔街的繁荣,但也带来了周期性的金融危机(互联网泡沫、2008 金融危机)。
- 换句话说,美国监管强调 “事后矫正”,容忍一定程度的失败,以换取整体活力。
-
加拿大则相反,监管更严格:
- 银行资本充足率更高,金融创新更谨慎。
- 2008 金融危机时,加拿大几乎没有银行倒闭,被视为监管模范。
- 但相应地,加拿大的经济活力不及美国。
- 加拿大的模式是 “预防为主”,牺牲高风险高回报的机会,换取系统安全。
8. 人性与后果
- 人性极度贪婪。很多投资人在危机时责怪的不是泡沫本身,而是华尔街没能继续造梦,让泡沫永远变大。
- 关于房地产泡沫的警告最早可追溯到 2000 年前后,例如 美联储 2001 年的演讲。
- 到 2005 年时,泡沫已经非常明显,华尔街人人心知肚明,大家也都明白韭菜最终会为此买单,但 no one cares, 华尔街并不关心中产的损失。
- 17 年过去,受危机冲击最深的美国中产阶级,直到今天仍未真正理解当年发生了什么。就像很多因 COVID 去世的人,到死也不承认自己得了 COVID 一样。
- 这个国家,一直如此。利令智昏,覆辙如常。